為什麼「磁共振」盡量不要做?多半人或蒙在鼓里,與這4點有關系


ADVERTISEMENT

導語: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醫療科技領域也正在經歷一場革命,現如今,尖端的醫療科技已經讓人們看病的方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傳統的望、聞、問、切已經不再是主流,取而代之的是各種高科技醫療設備,如磁共振等在診斷未知疾病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但有趣的是,雖然磁共振在診斷身體疾病方面具有很高的準確性,卻并不意味著醫生會無限制地推薦它。

事實上,許多醫生會建議他們的患者盡可能減少使用磁共振,這究竟是為什麼呢?難道是因為磁共振會對身體產生危害嗎?

01

磁共振是什麼?

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是一種醫學成像技術,它利用強磁場和射頻脈沖來獲得人體內部組織的高分辨率圖像。

其技術原理涉及到物理學中的核磁共振現象,在MRI掃描時,患者被置于一個強磁場中,該磁場通常是超過1.5特斯拉的靜態磁場。

這個強磁場會使人體內的原子的核磁矩產生定向,即沿著磁場方向排列,醫生會向患者的身體內部發送一系列射頻脈沖,這些脈沖會使一部分原子的核磁矩發生共振,這個過程可以被稱為激發。

ADVERTISEMENT

02

什麼情況下需要進行磁共振檢查?

神經系統疾病:如腦卒中、腦腫瘤、腦出血、腦炎、腦脊液循環障礙等,可以幫助醫生評估病變的位置、大小和性質,以輔助診斷和制定治療方案;關節和骨骼疾病:如關節炎、韌帶損傷、軟骨磨損等,可以顯示軟組織和骨骼結構,幫助醫生評估骨骼和關節的損傷程度、病變范圍和治療方案;腹部和盆腔疾病:如肝臟病變、胰腺炎、腎臟病變、腸道疾病、婦科疾病等,可以提供高分辨率的腹部和盆腔器官圖像,幫助醫生診斷病變、評估疾病的嚴重程度和指導手術治療;心臟和血管疾病:如冠心病、心臟肌肉炎、心臟瓣膜異常、動脈瘤等,可以提供心臟和血管的詳細圖像,幫助醫生評估心臟功能、血流情況和異常結構;癌癥篩查和評估:可以用于腫瘤的早期篩查、分期和評估治療效果。

03

進行磁共振檢查,會有輻射嗎?

磁共振檢查不產生輻射。

磁共振的工作原理是利用強磁場和射頻脈沖使人體內的原子核發生共振,從而產生圖像,這個過程中并沒有使用放射線,因此不會產生輻射。

ADVERTISEMENT

相比之下,X光、CT等檢查方式則會產生輻射,所以在做磁共振檢查時,不用擔心輻射問題。

04

為什麼「磁共振」盡量不要做?多半人或蒙在鼓里,與這4點有關系

體內有金屬物質

磁共振主要成像的原理是利用磁體引起體內水分子位置的改變,在這個過程中,磁體產生的磁場會與人體內的氫原子核相互作用,從而改變它們的位置,這些位置的變化可以通過檢測設備進行記錄和分析,最終形成圖像。

然而,鐵類金屬在磁場中的行為會對核磁共振設備產生不利影響,巨大的磁鐵會將鐵類的金屬吸到磁體的上面,這不僅會破壞核磁的設備,而且也會影響正常的磁共振檢查。

因此,在進行核磁共振檢查時,不能將含鐵類的物質帶入磁體的檢查空間,除了鐵類金屬外,一些微小的金屬物質在磁場中也會引起成像質量的下降,從而影響病變的診斷,這些微小的金屬物質包括但不限于金屬飾品、假牙、植入物等。

需要劃分疾病

進行磁共振檢查時,需要將患者放置在強磁場中,同時用無線電波進行掃描,這種方法需要較長時間,大約在20~30分鐘左右。

ADVERTISEMENT

雖然磁共振檢查對于某些部位的疾病具有很高的診斷價值,但醫生通常不建議患者進行該項檢查的原因是因為檢查的時間過長,特別是在對多個部位進行檢測時,會浪費大量的時間和資源,同時也降低了醫院的效率。

其次,對于許多急診患者來說,由于磁共振檢查時間過長,可能會延誤患者的最佳治療時間,從而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

核磁共振檢查費用較高

磁共振設備的正常運行需要高度穩定的磁場,這是磁共振技術的重要基礎,而要實現這種穩定的磁場,就需要一系列復雜而精密的技術。

磁共振設備需要使用低溫技術,目前主要使用液氦作為冷卻劑,液氦的溫度需要被控制在約-269℃,這需要一套專門的制冷設備,包括制冷劑、冷頭、液氦罐等。

然而,液氦的價格非常昂貴,每升的價格一般在200元左右,而且每3-4個月就需要更換一次液氦,每次的費用在1萬元以上,如果沒有特殊需求,一般醫生不建議患者去進行高高價格的磁共振檢查。

有些部位的檢查不適合做磁共振

磁共振成像技術在醫學影像診斷中具有重要地位,但并非適用于人體所有部位,其中,肺部是一個相對不適合進行磁共振檢查的器官。

這是因為在肺部含有一定量的氣體,這些氣體會對磁共振的磁場產生干擾,導致最后的成像效果不清晰。

ADVERTISEMENT

在醫學影像診斷中,醫生會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和需要,選擇最合適的影像學檢查方法,當醫生不建議進行磁共振檢查時,患者應積極配合醫生的治療建議。

05

進行核磁共振檢查需要注意以下事項

告知醫生有無金屬物質

磁共振檢查使用強磁場,金屬物質如心臟起搏器、人工關節、內部植入物等可能會對檢查產生影響或危險,所以,在進行檢查前應告知醫生是否有這樣的金屬物質。

了解你的病歷和癥狀

在進行核磁共振檢查之前,醫生可能會詢問你的病歷、癥狀和過去的醫療記錄,準備好這些信息,并告訴醫生,以便他們能夠更好地評估你的狀況。

遵循飲食和服藥指導

有些特定的核磁共振檢查可能需要你空腹,醫生會在檢查前告知你是否需要空腹,并在需要時提供相應的飲食指導。

此外,如果你正在服用藥物,確保向醫生咨詢是否需要暫停服藥或是否會對檢查結果產生影響。

06

核磁共振與CT,哪個更好?

核磁共振和計算機斷層掃描是醫學影像學中常用的兩種檢查方法,它們各有優勢和適應癥,沒有絕對的「更好」一說,具體應根據臨床需要和醫生建議來選擇。

ADVERTISEMENT

MRI的優點:

對軟組織有更好的分辨率:MRI能夠清晰顯示器官和組織的詳細結構,特別適用于腦部、骨髓、關節、肌肉等軟組織的檢查。不使用X射線:MRI使用的是強磁場和無害的無線電信號,不會產生X射線輻射,相對安全,適用于孕婦、兒童等敏感人群。功能性評估:MRI可以提供器官和組織的功能信息,如心臟功能、腦功能等。

CT的優點:

快速成像:CT掃描快速,通常只需要幾秒鐘到幾分鐘即可完成。對于急診患者或者病情嚴重的患者,CT可以提供快速的診斷。骨骼和鈣化結構顯示好:CT對于顯示骨骼結構、骨折、肺部結節的鈣化等方面有較好的分辨率。較大范圍掃描:CT掃描可以在較短時間內對大范圍區域進行全身檢查。

總的來說,MRI適用于對軟組織的詳細解剖和功能評估,適合檢查腦部、關節、脊柱等。

而CT適用于快速成像和對骨骼、肺部、腹部等區域的檢查,具體選擇哪種檢查方法,應根據具體的病情、醫生建議和臨床需求來決定。

07

閱讀延伸:有沒有全身磁共振檢查?

全身磁共振檢查是存在的,但是并不常見。

一般來說,磁共振檢查是根據器官和部位進行的,例如頭顱、頸部、胸部、腹部、盆部等部位的磁共振檢查。

此外,根據檢查方式和使用藥劑的不同,磁共振檢查又可以分為磁共振平掃、磁共振增強和磁共振血管造影等。

對于全身檢查,通常并不推薦全身磁共振檢查,因為價格比較昂貴且檢查時間較長,一般來說,醫生會根據患者的臨床癥狀和需要檢查的器官或部位,選擇合適的檢查方法。

ADVERTISEMENT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往下滑看更多文章